這半年來,我覺得自己像是站在創作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我熱愛經營「聽思」這個帳號,這個過程讓我能夠接觸到各種新的觀點、新的工具、新的合作機會,也收到許多來自讀者的回饋,這些都讓我感覺自己正在靠近那個理想中想要的生活樣貌。
但另一方面,我卻開始感到疲憊。有時候,這份疲憊甚至讓我萌生了「要不要乾脆不要經營?」的念頭。
每一次休假,都變成和時間賽跑,只為了能準時上架合作文或完成內容更新,每一個靈光乍現的點子,最後卻只能擱置在備忘錄裡,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心力實踐。
明明心中還想創作卻總覺得「力不從心」,久而久之,那種對創作的疲憊,甚至讓我開始懷疑:經營自媒體,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嗎?
就在這樣來回拉扯、反覆懷疑的狀態下,我和 ChatGPT 展開一場深度對話(有人也會和 ChatGPT 討論內心很深層的心事嗎?)
我想透過對話,更誠實地梳理自己的狀態,看清楚那些壓力的根源,找出真正讓我感到卡住的地方。
而在討論的過程中,ChatGPT 有一句話深深戳中了我:
「你現在的疲憊,是被固定的方式限制了。」
這句話,讓我重新看見自己真正的渴望,不是不想分享,而是想用一種更自由、更多元、更有餘裕的方式,繼續走下去。
🫴🏻 重新定義「給予」與「收回」的界線
這段時間我開始意識到,自己一直很習慣「給予」:給出內容、給出陪伴、給出能量,並且從中獲得成就與連結感,但慢慢地,我發現一件重要的事:我很少停下來思考,這份給予是否也該有一個平衡的出口。
不是因為我不願意付出,而是開始明白,如果沒有適時地回收能量、釐清邊界,就容易在過度給予的過程中迷失自己。
於是,我開始問自己幾個問題:
- 如果不再定期發文,我還是可以陪伴別人嗎?
- 拒絕不合理的合作,是否代表我更尊重自己的價值?
- 如果我不是為了結果創作,那我想為了什麼而創作?
這些提問,幫我重新定義了創作的意義。我不再只把它視為任務或責任,而是視為一種自我探索的旅程,並持續成長的方式。
🌱 創作,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靠近自己
經營自媒體這幾年,我曾經把很多成就感寄託在「合作數量」、「觸及數據」、「粉絲成長」上,這些數字確實帶來了某種滿足感。但慢慢地我開始思考:我是否不小心用「表現」來判斷自己的價值?
直到我與 ChatGPT 的對話中,聽到這句話:
「你不用撐著,才能被看見。你已經在發光了,只是現在需要換一種方式,讓那道光,不會照亮別人時燒傷自己。」
那一刻,我意識到:真正的困難不是創作本身,而是我把太多的期待壓在創作身上,讓它變成一種必須不斷「證明自己」的工具。或許是時候換一種方式,讓創作重新回到能支持我,而不是消耗我的狀態。
✨ 本週思考:你最近,也在調整自己的「節奏」嗎?
謝謝你閱讀到這裡!一直以來,我很少在信裡談自己對經營自媒體的感受,但今年是我經營的第五年,或多或少開始體會到一些倦怠。內心其實還是有熱情,想嘗試新的形式、新的主題,卻常常被過去建立起來的固定方式限制住。
我甚至以為唯一的出路是「放棄經營」,現在想來有點極端🤣
但當你沒有時間好好思考時,真的很容易做出最簡單的選擇(放棄)。這次的對話提醒了我,其實可以不用放棄,而是調整。
這週的電子報就分享到這裡。如果你也有共鳴,歡迎在回饋表單告訴我:你最近,有沒有開始重新調整自己的「節奏」?
願我們都能讓熱情長出新的模樣,我們下週見 🌿
By Tings

《我的閱讀變現之路》
Tings 聽思著
\ 下班斜槓計畫 /
閱讀、行動,打造你的收入自由 ✍🏻
從閱讀技巧到內容創作,從個人品牌經營到閱讀變現,《我的閱讀變現之路》帶你一步步走過我四年來的實戰經驗,幫助你在閱讀中找到方法,在內容創作中找到風格,在經營社群中找到持續的動力。
全書超過 58,000 字,完整收錄五大章節,涵蓋閱讀技巧、內容創作、個人品牌經營到閱讀變現的實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