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點是某天在工作上遇到一個讓我「有點氣不過」的情境,表面上我跟平常一樣處理完事情、沒多說什麼,但晚上卻發現自己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
腦袋像開了會一樣,不斷重播白天的對話與情緒反應,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雖然我什麼都沒表現出來,但這件事其實深深影響了我。
接下來的幾天,我發現自己在工作時特別容易分心或突然沒什麼動力。表面上我會說「可能最近比較累吧」,但其實,是有些情緒正在心裡繞啊繞,只是我還沒真正好好看見它。
這封電子報,我想和你分享三個關於「情緒覺察」的小小學習。
希望也能陪你一起,更溫柔地、誠實地,和自己的感受說說話。
🌊 學習一:那些沒說出口的情緒,正在改變你的狀態
有些情緒,它不是來自劇烈的事件,也不是因為誰做錯了什麼,而是從日常細微的摩擦裡慢慢積累出來的。你表面上什麼都沒說,該做的事也一樣沒少,但心裡卻卡住了。
六月某天,我在工作中遇到一個讓我感到不被尊重的情境。當下我選擇快速處理完,沒有爭辯,也沒有對同事多說一句話。看起來事情圓滿解決了,但那天晚上我卻怎麼也睡不著,腦海裡一遍又一遍重播當時的對話。
那幾天我變得很容易分心,明明工作內容沒有變,卻怎麼都提不起勁。直到我靜下來寫下:「我到底為什麼這麼煩?」才意識到原來我以為「處理完了」的情緒,根本沒有真的被處理。
它只是被我按下暫停鍵,偷偷躲在生活的縫隙裡影響著我。
很多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可以壓過那些小情緒,但其實它們不會就這麼消失,只會換一種方式出現:失眠、焦躁、沒來由的煩,或者就是對一切都「沒感覺」了。
情緒本身不是問題,真正讓人疲憊的,是我們不願意正視它、理解它,最後才被它反過來牽著走。
🔍 學習二:「我到底在氣什麼?」是重新認識自己的開始
我發現,一旦開始練習情緒覺察,就會發現自己常常「氣得不是表面那件事」。情緒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真正在意的價值、需求、以及過去未被理解的經驗(像是我明明很努力,卻沒有被看見)。
📍 練習五個自我提問,幫助你拆解情緒:
- 我現在是對什麼事情感到情緒?(先命名它:生氣、委屈、焦慮、厭煩…)
- 這份情緒是針對「什麼」?是人?是事件?還是自己的某個期待沒被滿足?
- 我是不是希望對方怎麼做?或者希望自己當時怎麼做?
- 這份情緒背後,代表我其實很重視什麼?(例如被尊重、被理解、自主權…)
- 我能怎麼照顧這份在意?是溝通?釐清?還是自我肯定?
這樣的覺察,不只是要你立刻處理情緒,而是讓你對自己多一點理解。
🌱 學習三:與其壓下情緒,不如學著和它並存
以前的我,對於「負面情緒」總是下意識想要快點解決:我是不是要調整心態?是不是要想開一點?是不是要做些什麼讓自己趕快好起來?
但這個月我體會到,有些情緒其實不是「處理完就會消失」,而是會反覆出現、輕輕提醒你:「我還在這裡。」
當你一邊假裝沒事,一邊繼續硬撐,反而讓自己更累。
✨ 本週提醒:給正在練習情緒共處的你
- 把情緒寫下來:不用整理,也不用邏輯,單純把腦中的煩躁、傷心、憤怒寫出來,就像替心打掃。
- 留一段「無需解釋」的空白時間:去散步、聽音樂、泡澡,允許自己「不解釋、也不積極處理」,只是和當下的情緒待一會兒。
- 對自己說一句溫柔的話:像是「我現在很不好,但我允許這個不好存在」,或「我願意慢慢來,不急著變好」。
期許我們在每一個情緒來訪的時刻,都能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責備。
因為情緒不是要被控制的,而是等待我們好好聽懂它想說的話😉
如果你願意,也歡迎在回饋表單和我分享你的想法,謝謝你閱讀到這裡,我們下週見。
By Tings

《我的閱讀變現之路》
Tings 聽思著
\ 下班斜槓計畫 /
閱讀、行動,打造你的收入自由 ✍🏻
從閱讀技巧到內容創作,從個人品牌經營到閱讀變現,《我的閱讀變現之路》帶你一步步走過我四年來的實戰經驗,幫助你在閱讀中找到方法,在內容創作中找到風格,在經營社群中找到持續的動力。
全書超過 58,000 字,完整收錄五大章節,涵蓋閱讀技巧、內容創作、個人品牌經營到閱讀變現的實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