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邊界感》在關係中守住你的邊界

我們常常在關係裡撐得很累,卻又說不上來是哪裡出了問題。

明明已經做了很多,卻總覺得不夠;明明沒有多要求什麼,情緒卻總是卡住。有時候甚至會懷疑:是不是我太敏感?是不是我還不夠成熟?

這些反覆累積的不安與疲憊,可能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也不是因為你不會照顧自己,而是你太習慣把別人的情緒、需求和期待放在自己前面了。

因為當我們不知道怎麼對自己好時,往往不是因為沒有時間、沒有資源,而是因為我們太習慣了:優先回應別人、理解別人、照顧別人的情緒與期待。久而久之,我們在關係中只剩下「給予者」的角色,卻忘了自己也是那個需要被照顧的人。

對自己好一點:從劃出第一條邊界線開始

前陣子在 Threads 上看到有人發問:「怎麼樣才算是對自己好?」看到這個問題的瞬間,我也忍不住回頭問了自己:

我覺得的「對自己好」,到底是什麼意思?

當時腦中第一時間浮現的是某本書的一段話:

真正的自我照顧,是在最基礎的層面上,去滿足自身的需求,像是充足的睡眠、乾淨的生活環境、得體的穿著,允許自己真實地感覺當下的情緒,不用急著批評或壓抑它。

在 Threads 查看

我們以為「對自己好」是一件需要特別安排的事,好像要犒賞自己、放縱一下,才叫有對自己好,但很多時候,真正的照顧不是做更多,而是停止忽略自己的需要。也就是在你覺得累的時候,讓自己休息;在你不想配合時,允許自己說不;在你感到悲傷時,不急著鼓勵自己堅強。

當我們不知道怎麼對自己好時,往往是因為我們太習慣優先回應別人、照顧別人的情緒與期待。那些「不想造成困擾」、「再撐一下就過了」的想法,累積久了,就變成了對自己的壓抑。

而這時,在關係中守住你的邊界就變得格外重要。

不是真的懂事,只是害怕產生衝突

很多人在原生家庭裡扮演著「乖小孩」的角色。從小就知道不要惹事、不要讓爸媽擔心、不要太情緒化,於是慢慢習慣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前面。

這樣看起來很懂事、很好相處、很不麻煩,但那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沒情緒、沒需求、沒想法,而是因為我們太害怕,害怕說出來會被誤解,會造成衝突,會讓關係變得不安穩。這樣的懂事,常常被誇獎,但其實是一種沒有邊界的成長經驗

有時候看起來很好相處,其實只是太早學會:安靜、貼心、配合,才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你以為這是在維持關係,其實只是你在逃避衝突,你把「不說出來」當成一種成熟,把「壓下去」當成維繫關係的方式,但是真正健康的關係,不需要你壓抑自己來成全它。

其實你可以有感覺、可以表達不同意見、可以說「我不喜歡」,而不是總是扮演那個沒情緒、沒脾氣、沒要求的人。

愛一個人,不代表失去自己

我曾經也以為愛是要包容、退讓、體貼,是把自己縮小一點、懂事一點,關係才會穩定。
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讓我們很早就學會了犧牲、忍耐,甚至壓抑自己。認為只要能留住對方,我們什麼都願意試著理解、願意讓步。

把情緒壓下去,把直覺放一邊,把界線悄悄撤掉。久而久之,你變得越來越懂事,卻也越來越不像自己。你還在這段關係裡,但你其實,慢慢消失了。

我們總以為「撐住關係」比較重要,卻忘了問問自己:你撐住的,是關係,還是你自己?

也許,我們可以開始練習一種不一樣的相處方式,不是靠消耗來證明愛,不是靠配合來換取安全感。真正成熟的愛,是你能夠做你自己,而對方仍然願意靠近你。

而要做到這件事,需要邊界感。

你可以說「我今天不想聊天」,可以說「我需要一點自己的空間」,可以在不解釋的情況下,為自己留住能量。邊界感,不是用來拒絕關係的,而是讓你在愛裡也還是你自己。因為愛一個人,不代表你要消失自己。真正長久的親密,不會建立在你的委屈上,而是從彼此都願意尊重自己的完整開始。

沒有邊界的關係,不是親密是消耗

當我們談「對自己好一點」,其實就是在練習認得自己的需求、情緒與極限,然後尊重它,但要做到這件事,不是多做什麼,而是少勉強一點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累,不是因為做太多,而是因為做了太多「不屬於自己」的事。我們太習慣優先照顧別人的感受、滿足他人的期待,久而久之,自己的需求總是被排在最後,甚至不小心被自己忽略。

沒有邊界的人,會不自覺地,把其他人的需求都放在自己前面。

好像只要我懂事一點、再撐一下、不要那麼敏感,這段關係就會更順利,但代價是:我們慢慢消耗了自己,卻沒有人知道。這就是為什麼「邊界感」這件事這麼重要。它不是為了隔絕他人,而是為了讓我們有空間照顧自己

你不需要總是理解所有人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懂事、要體貼、要為他人著想,但很少有人教我們:你可以不理解、你可以不配合、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立場。

不是每一次沉默都是成熟,也不是每一次忍讓都是愛。你不需要每段關係都投入全部的理解與能量,尤其當那份理解是建立在忽略自己之上。

我很喜歡《邊界感》這本書裡提到的一句話:

「不替對方做決定,不插手他人應盡的義務。」

這句話讓我意識到,尊重邊界,不只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對方的責任與選擇。所以,我想把這些提醒送給還在關係中掙扎的人:

  • 你可以不立刻回訊息,先照顧好自己的狀態
  • 你可以拒絕不合理的請求,而不需要感到內疚
  • 你可以保留自己的節奏,而不是配合別人的期待過生活
  • 你可以在關係中保有空間,不是疏離,而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理解邊界之後,你會發現,所謂「對自己好一點」,不是額外的獎勵,而是一次次面對自己的需要,並願意為它劃出界線的勇氣,這就是你與自己重新建立關係的起點。

《擁抱自己的碎片》

《邊界感》

 肖衛 / 時報出版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距離!

守護社交能量,讓你的善良不被利用!什麼是邊界感?缺乏邊界感的人有什麼表現?為什麼很多人缺乏邊界感?如何建立邊界感?

全書共分五章,分別從職場、情侶、朋友、親子、夫妻等五大面向講述邊界感的重要性,每一章都從最常見的故事、案例入手,帶領讀者如何與上述五種常見的人際關係建立應有的邊界,保持最舒服的距離。

聽思 Tings
聽思 Tings

一個愛閱讀、愛分享,深夜拿著平板劃重點劃到停不下來的 INFJ 女子✍🏻

文章: 6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