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當「我想說什麼」遇上「讀者需要什麼」
在經營自媒體的這四年裡,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麼在推動我不斷創作?最初的答案很單純我真的熱愛閱讀。
我喜歡從書裡找到啟發,喜歡那種被一句話觸動、然後迫不及待想和別人分享的衝動。於是我把這份熱情變成內容,把閱讀帶進更多人的生活。
然而,當興趣變成事業、閱讀變成經營主題後,我開始察覺一種難以言說的落差。我努力地更新、整理、分享,看起來一切都在前進。粉絲變多了,合作邀約也來了,甚至有了額外的收入,但有時候,我仍會突然停下來問自己:
我是在經營一個「分享想法的帳號」,還是在打造一個「對別人真正有用的品牌」?
這個問題,讓我重新審視創作的本質。因為我發現,我想分享的內容,不一定是讀者真正需要的。我喜歡談閱讀、談靈感、談成長,但他們也許更需要的是「我能怎麼用這些東西,去改變自己的生活?」
這篇文章,便是從這個疑問出發。我想跟你分享一個啟發我的職場故事,並延伸出三個幫助我重新找到方向的思考:如何把「創作者的視角」轉化成「讀者的價值」,讓靈感不只是被看見,而是被實踐,甚至被量化成真實的成果。
職場故事|熱心幫忙 ≠ 可被量化的角色
前陣子我聽到一個關於職場協作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行銷顧問。她在一次產業交流中,認識了一家新創公司的負責人,對方說,公司最近想推一款新產品,但苦於沒有曝光機會。
這位顧問熱心地說:「我剛好認識幾位媒體採編,下週幫你引薦一下。」
幾週後,她真的幫忙牽了線,媒體刊出了報導,產品知名度提升,公司也獲得了新投資。
然而,她卻只收到一句:「真的很感謝你,下次一起吃飯吧!」
從此,她變成那種「總是在幫人牽線、但沒有實際收穫」的人。
講故事的人說:「這就是職場裡的善意陷阱。你很有價值,但沒有讓別人看見你的價值。」
如果她能再往前一步,例如:在協助前先提出具體合作方式:「我可以幫你規劃一場媒體策略活動,報導曝光後以實際流量轉換作為成效回顧,報酬可依成效提成。」那麼,她就不再只是熱心幫忙的人,而是能創造結果的夥伴。
雖然這樣的合作未必馬上帶來高報酬,但卻能練習把自己的價值落地、被看見。久而久之,別人介紹她時,說的就不會是:「她人脈很多、很會幫忙。」而會變成:「她很懂怎麼把資源變成成果,想提升行銷成效可以找她。」
我為什麼被這個故事觸動
是因為這樣的情境在自媒體世界裡其實也常見。我們接觸的對象很多:讀者、出版社、品牌方,還有自己,但有時候,我們就像故事裡那位顧問一樣,真心想幫助別人,卻沒意識到:幫助若沒有設計成可被衡量的價值,最終容易被忽略。
在商務合作裡,如果只是「中介者」,多半只能得到一句感謝,但如果能提前設計出「成效指標」像是轉換率、流量、內容延伸效益,就能把自己嵌入整個價值鏈。
而放回自媒體經營:我們不只是提供靈感,更需要設計行動與結果,讓讀者、品牌、合作夥伴看見你如何讓 1+1>2。
找到讓讀者「有感」的切角
那個故事讓我重新審視:在內容創作裡,我是不是也常陷入「熱心幫忙」的狀態?我很認真地寫、很真誠地分享,但如果讀者看完只是覺得「好像蠻有道理的」,而不是「我想試試看」,那這篇內容的價值,其實還沒真正落地。
我開始練習不再只問「我想說什麼」,而是問「他看到這篇文後,會想做什麼」。如果一篇文章不能讓讀者產生行動,它就只能被歸類在「靈感收藏夾」。
所以,我開始在創作時多想一步:
- 他現在卡在哪裡?
- 我能不能給他一個具體的做法?
- 他做完之後,能感受到什麼改變?
這讓我慢慢摸索出三個方向,幫助我讓內容更「有感」,也更接近讀者真正的需求。
① 從「知識」變成「行動」
我以前的內容很常停留在「分享一個觀點」,那時候我以為,只要說得有道理、寫得漂亮,讀者就會被啟發,但後來我發現,啟發如果沒有行動的出口,很容易變成一種短暫的感動,讀者看完會覺得:「這篇寫得不錯」,然後滑到下一篇。
於是我開始練習,讓每一篇內容都能引導出一個小行動,例如我會說:「這篇內容為什麼讓你有共鳴?留言寫下你的想法,並參加抽書活動。」這樣的小動作看似簡單,但它讓人開始「動起來」。
當讀者真的留言、互動,甚至在留言中分享想法時,我發現我的內容不只是被看見,而是開始被使用,也讓我更明白:啟發的價值,在於能否轉化成行動。
② 從「流程」變成「日常故事」
有一陣子,我以為要讓內容更專業,就得分享更多流程與方法。我努力整理筆記、歸納步驟、畫出架構,但後來發現,讀者看完雖然會覺得「好像很厲害」,卻不一定真的感受到共鳴。
真正讓人停下來閱讀的,往往是那些生活裡的小片段。我開始分享自己在生活裡遇到的卡關時刻:例如工作上的焦慮、創作的低潮、或是某個看似微小但讓我深刻的轉念。我會分享我在書裡看到某一句話,突然有了什麼啟發,然後我怎麼試著把那個想法用在生活中。
這樣的內容,不再只是「流程教學」,而是「成長過程」,能讓人看到:原來不是只有成功之後的分享才有價值,而是那些還在摸索、調整、願意誠實面對的過程,才最貼近現實,也最能打動人。
後來我發現,當我願意以「故事」代替「步驟」,讀者就會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他們會留言說:「我最近也有一樣的狀態」,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內容開始真正產生連結。
③ 從「策略」變成「可嘗試的小實驗」
我喜歡研究策略,像是產品定位、內容變現、品牌經營,但大多數人看到這些字眼,第一反應是「離我太遠」,所以後來我試著換個方式,把策略變成一個能「體驗」的實驗。
下面這篇貼文是我嘗試把《一個週末!打造千萬事業》書籍的內容,企劃成一個9週連載電子報的實驗,邀請大家跟我一起照著書中的方法實驗看看。每週我會分享書裡的重點,並記錄自己實踐後的感受,這個企劃是一場「一起試試看」的練習。
這樣的練習,不需要很聰明,也不需要很完整,只要願意去試就好,這也是我認為創作者最迷人的地方:讓別人透過你的內容,重新相信自己可以改變點什麼。
結語|做一位能「讓結果發生」的創作者
換句話說,「找到讓讀者有感的切角」=讓他們從被動閱讀 → 主動參與 → 真實感受。
把「我想說的」翻譯成「讀者能做到的」,把「好內容」化成「可被量化的成果」。當你在讀者、品牌、出版社三條鏈中,穩定扮演能帶來行動與結果的角色,你就不只是分享者,而是一位能讓結果發生的創作者。
而這也是我這幾年不斷練習的事。這本書記錄了我從閱讀到輸出、從社群到變現的完整過程,也希望能陪你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節奏與價值。
如果你想更深入理解我如何把「閱讀」變成可持續的內容資產與收益路徑,我把過去四年的實作與數據,整理在電子書《我的閱讀變現之路》:從閱讀到輸出、從社群到變現的完整方法與案例。

《我的閱讀變現之路》
Tings 聽思著
\ 下班斜槓計畫 /
閱讀、行動,打造你的收入自由 ✍🏻
從閱讀技巧到內容創作,從個人品牌經營到閱讀變現,《我的閱讀變現之路》帶你一步步走過我四年來的實戰經驗,幫助你在閱讀中找到方法,在內容創作中找到風格,在經營社群中找到持續的動力。
全書超過 58,000 字,完整收錄五大章節,涵蓋閱讀技巧、內容創作、個人品牌經營到閱讀變現的實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