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課題分離😌 | 接受別人的情緒反應,但要尊重自己的選擇和意願

因為在意重視的人而戰戰兢兢、把對方的需求視為使命或義務,或者常因愧疚感、他人眼光而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上面提到的這些情況都是我曾收過的私訊。
(圖片來源:Tings 聽思)

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
因為在意重視的人而戰戰兢兢、把對方的需求視為使命或義務,或者常因愧疚感、他人眼光而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上面提到的這些情況都是我曾收過的私訊。

面對困境,課題分離給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思考角度,很多棘手的問題,用課題分離來判斷,可能會讓我們豁然開朗。

(圖片來源: Photo by Cody Black on Unsplash)

如何課題分離?

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提到想要知道這是誰的課題,可以思考事情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人際關係的矛盾起因於對別人課題的干涉,或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但是要怎麼來分辨這是誰的課題呢?

只須思考一下「選擇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誰來承擔這個結果,那就是誰的課題,就有這件事的選擇權和決定權。

親子之間的課題分離

列出一個常見的例子和大家分享:

◼親子課題

最常見的親子課題莫過於孩子的學習與對未來的規劃選擇。

我們都知道父母不能幫孩子讀書,但爸媽為孩子找補習班家教班,為孩子提供選填志願的強烈建議,畢業後還要為孩子的就業選擇甚至結婚對象煩惱,以成龍成鳳為名,以「為你花了那麼多錢」為名,以「你涉世不深」為名,長達幾十年的介入了「孩子的課題」。

這造成什麼後果?


(以下引用《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內容)

年輕人:嗯∼我不太懂耶。那到底要怎麼分辨「這是誰的課題」呢?說真的,在我看來,讓孩子用功讀書也可以算是父母的責任啊,因為幾乎很少有孩子是喜歡而且自願用功讀書的,不管怎麼說,父母都是監護人嘛。

哲學家:要區分是誰的課題,方法很簡單。請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

如果孩子選擇了「不用功讀書」,那麼最後要接受這個決定所導致的結果,例如功課跟不上,無法進入心目中理想的學校等等的,不會是父母,毫無疑問的,就是孩子自己。也就是說,用功讀書是孩子的課題。

世上的父母的確常常說「這是為你著想」這句話。但是很明顯的,父母們是為了自己的目的,也許是為了體面或虛榮心,或是為了滿足支配欲等所採取的行動。也就是說,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我」。正因為孩子察覺到這種欺瞞行為,才會有反彈的舉動。


#1 察覺自我感受

理解但不需要解決別人的情緒。

聽起來很簡單,但執行起來太難了!因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牽絆,不是簡簡單單能夠說的清楚的,可以先承認自己內在的情緒,才能瞭解自己需要的界線範圍,以及想要劃下怎樣的底限,並以正向的態度做好面對、溝通及協調。

在互動中要保持理智,以有邏輯及合理客觀的思考,應對別人可能出現的含糊說法及情感勒索,並辨識出對方企圖慢慢引發你的同情、罪惡感及內疚感等情感。

當你可以接受他人對你的不滿意和失望並尊重對方的情緒,你才可以還給彼此完整的個體界限。

#2 改變認知思考

每個人都只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你可以理解對方的情緒有其原因,但你對他的情緒沒有控制權,真正能控制及處理情緒的只有他自己,我們能做的,是尊重、理解,最多是陪伴和支持,你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先安頓好自己的情緒。

不再任由焦慮與不安的情緒在心中環繞,建立情緒界限,鍛鍊自己內在情緒的防護線,維護好自己的內在及身心安全,當你可以在面對任何關係中認知到彼此是不同的個體,可以接受和別人在觀念、選擇、意見和行為上的分離,你便能從人際關係中的兩難脫離。

知道別人的情緒,你能做的是「理解」,而非「解決」

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並非放任不管,而是表示守護與支持

很重要的是,阿德勒心理學並不是鼓勵放任不管。而是清楚知道孩子在做些什麼,在身旁守護他。在孩子沒有提出請求的情況下,不要一一插嘴干涉。

因此,即使是長大成人之間,好友們提供建議,但是要怎麼下決定、要不要改變思想型態,都是他自己的事;你自然也不能「期待」他人要對你的「善意」有所回應。

阿德勒提醒,如果你的人生正面臨著苦惱,這樣的苦惱必然是來自於人際關係。介入他人的課題,還有背負他人的課題,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沉重又辛苦。有句諺語是這麼說的:「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牠喝水。」無視當事人的意願,強迫他「改變」,只會在事後引起更強烈的反彈。

同理,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也是那個人的課題,你再怎麼難過,也是無法干預或影響的。

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你不用為旁人多操心,也不用給自己找藉口尋求認同。你必須清楚知道「從這裡開始,就不是我的課題了」,然後把他人的課題切割、捨棄。

這就是讓人生卸下重擔、變得單純的第一步。

(圖片來源: Photo by Sarah Medina on Unsplash)

生命的主動和成長,讓我們自然而然地渴望自主

如果,你深知自己想要成長,想要成為一個在關係中健康地相互依靠和連結的人,你就需要增長自己的力量,支撐自己的存在。

(圖片來源: Photo by Andreas Chu on Unsplash)

若是遇到分離的時刻,除了經驗放下和體會解脫,你或許可以有另一層的體會,那就是你有機會面對自我的獨立和完成個體的發展,這時候,你會發現界限的存在,你會知道人與人之間,無論有多大的羈絆與關係,終究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

聽思 Tings
聽思 Tings

哈囉~很開心能在這裡認識你
聽思這個名字的由來是由「傾聽」與「思考」這兩個詞所組成的
希望能透過心的觀察與內容的傳遞,給你一點前進的力量與方向

文章: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