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完暢銷書《致富心態》,當初想要閱讀這本書是因為看到這段引言:「我們的理財行為卻深受各種情緒的影響。每個人看待世界運作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看待金錢運作的觀點天差地別,結果是有人成為富翁,有人卻窮困潦倒。」
原本以想了解理財、投資等主題為契機閱讀,但在閱讀後卻發現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觸,遠遠超過預期,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與個人思維高度相關。
我很喜歡其中一個章節探討「你會改變」的這項變因,很多事情我們都以為此刻的決定是最好的結果,以為這樣的結果會持續下去,但人會改變!
書中引用到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Daniel Gilbert 曾說過的話:
我們在人生中每個階段所做出的決策,會深刻影響未來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但當我們變成那樣的人時,卻不總是樂見之前所做的決定。所以年輕人會花大錢去除青少年時期花大錢紋身的刺青圖案;中年人會趕緊與年輕時趕著結婚的伴侶離婚;老年人會努力花掉中年時努力積攢的存款。事情就這樣反覆上演。
看到突然有被點醒的感覺,我們都帶著一種錯覺以為此刻的成就、生活水平或是學歷就是現在最好的結果,而這個結果自己不需要去改變,但是研究顯示:十八歲至六十八歲的人會低估自己未來可能改變的幅度。
其實這個結果不難理解,因為當你隨著時間前進,你會體會到不同的生活、遇到不同的人、看見不同的世界,你原本所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就會因為這些事而被改變。
這是很正常的過程,我們卻常常忘記!試著提醒自己沒有什麼事是絕對的,要不斷去探索、去做到此刻能做到最好的事。
有了前面的概念後,書中指出在做「長期規劃」時,不論這項規劃是理財規劃還是職涯規劃,甚至是人生規劃,都可以適用下方的這兩個提醒:
我們的財務計畫要避免走極端(適用於任何長期規劃)
假設你很高興接受一份超低薪的工作,或是選擇一份沒日沒夜的工作去追求高薪,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深感遺憾的機率可能在增加。
當你想要規劃一套幾年或幾十年的計畫,時間的增長所造成的複利就會發揮最好的效果,這件事除了適應在金錢上,也適用在職業生涯與人際關係的發展,雖然持久是關鍵,但當你考慮到自己有隨著時間改變的變因時,就需要在計畫中取得平衡。
這個平衡變成一套避免未來遺憾,並鼓勵自己持久下去的策略。
以我的經歷來說,在2023年時,我有機會到美國外派三年,這三年期間薪水如果好好存下來可以累積一大筆財富,所以來美國前我就在心中默默下定決心,要好好上班、加班以及存錢。
但在看過《致富心態》與《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這兩本書,我了解到不要做極端的選擇以及體驗可以增加「快樂利息」的概念,於是我嘗試在1-2個月內至少安排一次旅行,好好體驗美國的文化、自然與生活。
我們要避免因為某件事落在極端情況時感到後悔的風險,可以將人生劃分七大領域:
- 職涯(工作):升職、調薪、轉職
- 娛樂消遣:去哪裡旅行,培養新愛好
- 財務(投資):存款、投資、第二收入
- 個人成長:健康飲食均衡、理想身材
- 人際關係:家人、朋友、伴侶、開拓朋友圈
- 學習(技能):語言、課程
- 興趣(習慣):早睡早起、健身、閱讀
力求每年有足夠金額的存款、足夠的自由時光、不過多的通勤時間,與至少足夠的家庭生活時間等目標,就會讓自己堅守一套計畫的機率增加。
我們也應該要接受改變我們看法的現實狀況
你會改變而這個世界當然也會改變!很多人不敢放棄自己已經累積投入的時間或是金錢,這些「沈沒成本」在一個隨著時間改變的世界裡,就像是惡魔,它讓未來的自我被過去的你給囚禁。
如果你能試著接受「此刻已經改變」的想法,就需要毫不留情的放棄過去制定的目標,而不是為了讓它繼續下去而拖延更久。要放棄數年所累積的東西,這件事真的很難,以我的觀點來說,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當初要下決定前,先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過於極端?是不是把自己壓的太過於緊繃?
有時候好好了解自己的界線在哪與設立停損點都是很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