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同理心的創造力》高敏人的 3 種日常困擾 & 自救方法

《同理心的創造力》這本書裡談到一個我很有感的觀念:「愛自己必須成為一種習慣,不僅是短暫的渴望。」

身為高敏人,我發現自己常常過度同理別人,卻忘了先照顧自己。這篇想跟你分享幾個我正在練習的方法,幫助我在「感受到他人」的同時,也能設下邊界,照顧好自己。

高敏感人有時會因為太容易同理他人的情緒起伏,而不知道哪個情緒是自己的,哪個是別人的。

這個想法是我在某天聚餐結束後,回家躺在床上的時候,腦中浮現的內容。我印象很深刻,在那次聚會中,我和幾位朋友聊了很多,從工作壓力、未來規劃,一路聊到彼此最近的低潮與煩惱。

回家的路上只覺得自己很累,但事後靜下來反而有點混亂,因為我開始分不清這些情緒是我的嗎?還是是我在聽朋友分享的時候,無意間「收下」的感受呢?

我後來才發現,原來這就是我常常覺得很累的原因之一。身為一個高敏人,我需要學會釐清情緒來源,不然很容易把自己也拖進別人的情緒裡。

剛好我最近在讀《同理心的創造力》時,書中有個觀念,剛好對應到我當時的感受:

真正的同理,不是承擔,而是理解。

如果我們一直把感受到的情緒當作要承接的能量,久了真的會讓自己很累很累!所以今天想和你分享三種高敏人的日常困擾與自救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同為高敏人的你,不陷入別人的是非痛苦。

高敏人常常覺得社交是工作

對很多人來說,休息可能是出去走走、和朋友聊聊天,但對高敏人來說,這樣的社交反而是一種耗能,因為過程中會涉及太多感官與情感輸出。

這種輸出會發生在很細微的地方。你要察言觀色、顧及他人的情緒反應、適時給出共鳴或提問。高敏人的特質就像是內建的「社交雷達」一直開著,不只關注內容還同時處理語氣、表情、氛圍的變化。這背後,其實和高敏人天生神經系統較敏銳有關。我們會比一般人更快接收到外界的訊號,也更容易在互動中快速進入「分析與回應模式」。

而這樣的高感知不只發生在當下,還會延續到社交之後。高敏人容易「過度共感」,即便只是聊天,也可能感受到對方語氣裡的猶豫,或對一句玩笑話耿耿於懷、反覆回想。你可能會在心裡重播每個細節,懷疑自己是不是說錯了什麼。這些「事後處理」讓社交不只是當下的輸出,更像是一整套內在加班流程:回放、分析、情緒清理。

所以高敏人不是不想互動,而是更需要在互動後有空間慢慢消化,重新找回自己的感覺。

與其說我們怕社交,不如說我們需要一個完整的恢復機制。像是社交後刻意安排一段獨處時間、回家立刻洗澡換衣服、整理環境、靜下來做點小事,這些都是讓我們「把注意力從外在收回來」的方式。

Analia Baggiano Gqps0chvwrw Unsplash
Photo by Analia Baggiano on Unsplash

高敏人需要的不只是放鬆,而是社交後真正的「能量恢復」。

同理心其實很耗能,對高敏人尤其如此

對高敏人來說,感受到別人的情緒,不是抽象的心理活動,而是具體的身體感受,你會感到心悶、頭緊、身體緊繃,甚至影響睡眠。而這樣的感受,不是你可以選擇要不要打開你的共感能力,而是你無法不感受到

同理心原本是一種溫柔的力量,但當這份感受沒邊界的時候,久了就會變成一種慢性消耗。這種特質,其實也與神經系統有關。研究顯示,高敏人的大腦中「鏡像神經元」活性更強,對情緒訊號的反應更迅速、更持久。

對別人來說,也許只是一次簡單的聊天,對你來說,卻是一整套「感受 → 理解 → 回應 → 消化」的完整流程。如果沒有設下清晰的界線,這份同理最終會變成一種情緒勞動,慢慢掏空你照顧自己的能量。

    過度同理,可能變成一種自我遺失

    有時候,在關係中高敏人總是那個體貼的人。我們善於傾聽、理解、安撫,努力照顧每一個人的感受,但很少有人停下來問你一句:「那你呢?」

    當你總是在想「對方會怎麼想」,久了,你可能會忘記「自己怎麼想」。當你習慣性地感受別人的感受,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好像不太確定,什麼才是自己的情緒。

    所以有時候,同理心也需要轉向自己。試著問問自己:「我今天要怎麼對自己好一點?」

    我很喜歡《同理心的創造力》裡的一句話:「練習是關鍵。愛自己必須成為一種習慣,不僅是短暫的渴望。」這句話很好的提醒高敏人,愛自己不是偶爾的補償,而是一種日常的練習。

    健康的同理心,不是誰來了都接住,不是什麼情緒都得處理。你可以拿出分辨的能力,觀照自己的直覺與狀態,然後,選擇保護自己。

    學會有邊界的同理,是高敏者自救的開始

    三個練習,讓你設下情緒的邊界

    1. 檢查這是誰的情緒?
      →「我現在心情低落,是我自己不開心?還是剛剛聽朋友抱怨太多,導致我被影響?」
    2. 問自己:我有力量處理嗎?
      →「我今天狀態就不好,那我還有餘力承接對方的情緒嗎?」
    3. 練習拒絕
      →「我想認真聽你說,但我現在狀態不太對,我們可以明天再聊嗎?」

    提供一些不同情境下,可以實際使用的語氣與說法,幫助你在高敏感的同理心邊界建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回應風格。

    情境 1:朋友傾訴很情緒化,但你當下能量不足

    • 「我聽見你的難受,但我現在狀態不太好,可能沒辦法好好回應,能不能我們晚一點再聊?」
    • 「我真的在意你,只是現在我狀態不太好,想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狀態,再繼續聽你說,好嗎?」

    情境 2:傳訊息來傾訴(但你不想立刻回)

    • 「我看到你的訊息了,我想好好回,但我現在腦袋有點亂,可能要過一下下才能給你回覆喔。」
    • 「我想認真聽你說,但我現在狀態不太對,明天我們再約時間,好嗎?」

    情境 3:對方傾訴內容讓你也情緒受影響,想設邊界

    • 「這件事真的滿沉重的,我懂你很需要抒發,但我怕我現在也會被情緒拉下去…可不可以我們先各自休息一下?」
    • 「我知道你很需要說,但我發現我也有點快承受不住了,我們可以先緩緩嗎?」

    情境 4:親密關係中,對方情緒需求強烈

    • 「我很想陪你,但我需要先照顧好我自己,不然我會連自己也拉垮。」
    • 「我不是不在意你,只是我現在也在跟自己的情緒拔河,我需要一點時間。」

    情境 5:你想表達「我懂你,但我無法解決」

    • 「我理解你的不舒服,但我可能沒辦法給你答案,只能陪你先整理一下。」
    • 「我知道你現在很需要支持,但我只能給出這樣,我也擔心我會一下子被拉進去…我們可以一起找其他方式解決嗎?」
    《擁抱自己的碎片》

    《同理心的創造力》

     Judith Orloff MD / 大塊文化


    療癒敏感自我、人際關係與世界的實用技巧

    歐洛芙醫生在代表作《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替我們打好培養同理心的基礎。這本新作點燃同理心作為一股超級力量,可以帶來變革性的個人療癒、更深層的人際關係,以及對世界的影響力。

    這本以行動為導向的實用指南,幫助我們找出自己的同理心風格,學習在自己及他人身上運用同理心,甚至辨識同理缺失症,設定健康的界限。

    聽思 Tings
    聽思 Tings

    一個愛閱讀、愛分享,深夜拿著平板劃重點劃到停不下來的 INFJ 女子✍🏻

    文章: 6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