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成為完美的人,就算無法達到近乎完美的境界,也總希望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我們努力學習語言、廣泛閱讀、在健身房揮汗如雨,忍受運動的疲勞,只為了讓自己更上一層樓。然而,在這場無止境的自我提升旅程中,我們是否曾經問過自己什麼才是「更好」?
有時候,我們拼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卻忽略了當下的自己已經足夠美好。我們習慣與他人比較,習慣用社會給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導致我們忘記了一個最重要的課題:學會擁抱自己的不完美。

(圖片來源:Tings 聽思)
今天收到青的新書,原本就有在關注青與綿木先生的帳號,很喜歡青的文字以及日常。透過這本書,讓我更了解青的不同面貌,下面會用書中特別有感的小章節名稱,來分享我的小小觀後感😌
我要繼續往前走了
讀到這個章節時,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人生軌跡。不知道你是否也曾有這樣的感覺?生活看似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回顧過去,再望向未來,卻發現人生好像並沒有完全按照我們當初的想像發展。
也許成長的過程,讓我們體悟到人生不只有一種樣貌。原本以為自己會成為某種理想中的模樣,卻在無數次的嘗試與碰撞後,逐漸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學會在平凡的日常裡找到自己的節奏。
我們開始理解,人生不只是關於達成目標,還關乎如何在現有的生活裡活得自在、真實。
年歲漸長,我們不再急著與他人競爭,不再執著於完美,也不再苛責自己。我們學會放下那些過度追求的執念,反而能夠更柔軟地看待世界,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陷,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
好好生活不是為了向別人證明什麼
作者青在書中說:「我們都不必羨慕別人,也不必為了自己的不曾擁有而感到羞愧,只要在自己的世界裡好好努力,有一天也會過上自己嚮往的好日子的。」
我們身處在一個物質充裕的時代,卻活在一個心靈匱乏的社會。媒體、廣告、社交平台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你還缺少某樣東西,你需要變得更好。」於是,我們陷入了無止境的比較與競爭之中,總是在追尋那些自己尚未擁有的事物。
但真正的幸福,不是來自外在的標籤,而是內心的滿足。當我們學會珍惜當下,感受生活的細微美好,懂得與自己和解,才能真正找到內在的寧靜。

(圖片來源:Photo by Pâmela Lima on Unsplash)
擁抱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活出最美的自己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這個不斷追求「更好」的社會裡,學會擁抱自己的不完美呢?這裡有幾個方法,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在成長的路上,找到更多自在與快樂。
‣停止無謂的比較,專注在自己的成長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誰比誰更成功,只有誰比誰更適合自己的人生。我們可以參考別人的經驗,但不需要把自己放進與他人的比較框架裡。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更好,而不是比別人更優秀。
‣允許自己有缺點,接受自己的獨特性
我們總是習慣放大自己的缺點,卻忽略了那些讓我們獨一無二的特質。不完美不代表不好,反而讓我們更加真實、有個性。學會欣賞自己的優點,也接受那些不足,因為這些「不夠完美」的部分,正是我們與眾不同的地方。
‣給自己時間,好好感受生活
有時候,放慢腳步才能看見真正的風景。當我們不再急著追求「完美人生」,開始用心感受每一天的細節,生活會變得更加豐富有意義。喝一杯熱茶、讀一本好書、靜靜地聽音樂,讓自己停下來,好好享受片刻的寧靜。
真正的自信,來自完全接納自己
我們一直以為自信來自於優秀、成功、富有,但其實,真正的自信來自於完全接納自己。
當我們從小到大,社會給我們的訊息總是「變得更好」才值得被愛,於是我們努力讀書、工作、賺錢,以為達到某個標準就會獲得自信。然而,我們越是追求這種外在標籤,內心卻可能越空虛,因為這種自信是建立在外部條件上,當環境變動或標準提升時,我們又會回到不安的狀態。
真正的自信,來自於與自己和解,當我們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自己的全部,甚至是那些我們曾經視為缺陷的部分,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這樣的自己,已經很好了。這種自信是內生的,不需要任何成就來證明,也不需要外界的認可來支撐。
當我們不再與別人比較,當我們允許自己偶爾脆弱、偶爾迷惘,當我們知道自己雖然不完美但仍然值得愛與尊重,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內心的穩定與自由。
人生不需要一直往前衝,也不需要達到所謂的「完美」。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當下,成為最真實的自己,並且溫柔地擁抱自己的所有。
這樣的我們,已經很美了。

《擁抱自己的碎片》
青與棉木先生 / 時報出版
那些覺得遺憾的過往,像是散落一地的碎片 唯有擁抱自己的碎片,才能整全自己。
我在凌晨三點半與自己和解原來討厭自己,是因為我總是用別人的眼睛看待自己。看到別人擁有的,我就看見自己的失去。
當我把所有的追求都重新回到自己身上,我就感覺自己再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目光、不用因為沒有人看見自己而感到悲傷,我可以依著自己的腳步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