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也會過勞,但你未必察覺。我們常常用極端的二分法、無謂的期待、完美主義、過度防禦、好人情結來限制自己,這些讓現代人疲累不已的心理模式,其實有跡可循...
你有聽過「冒牌者症候群」嗎?這是一種無法扭轉自己不夠好的心態,常常覺得自己要足夠努力才能承擔得起別人的肯定,就算真的成功了、達成目標後,也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
當初看到這本書《從酒吧到嬰兒床,是什麼讓我們長大成人?》的書名覺得很有趣,為什麼提到酒吧與嬰兒床呢?看到書籍簡介才發現其中的深意😆 作者想以我們人生裡身處的場景帶我們了解過去的選擇是如何造就現在的你,是什麼讓我們從流連酒吧的單身貴族,變成守在嬰兒床邊的父母?
韓國最具影響力的心理諮商專家根據十多年來的情緒諮詢經驗,告訴大家:受傷都是因為不坦率。
培養好習慣為什麼很難?歸根究底答案都是誘因,為了生存,人的大腦時時刻刻都在尋求快樂。在年初打開艾爾文的新書《習慣紅利》,被書中的一段話所吸引,想從中探索有關習慣與複利效應之間的關聯。
明明心裡在意的事情卻說沒關係,明明情緒低落卻說「沒事,我很好」,慢慢的你就會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感受到底是什麼,我們很常因為自己的問題,生活中各種事情而分心,今天想和大家介紹《與自己對齊》這本書。
所謂的泰然自若,看似簡簡單單,卻是從「加法」過渡到「減法」的人生哲學。透過思考「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來看清自己真正需要、讓自己感到舒服以及最適合自己的東西。
一心「向外」尋求安全感,只會讓生活更糟,真正的安定與安心,是來自對自我的認識與相處,兩性關係中的安全感,不是對方對足了你所有的要求就會產生,它是建立在你是否有足夠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