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最具影響力的心理諮商專家根據十多年來的情緒諮詢經驗,告訴大家:受傷都是因為不坦率。
培養好習慣為什麼很難?歸根究底答案都是誘因,為了生存,人的大腦時時刻刻都在尋求快樂。在年初打開艾爾文的新書《習慣紅利》,被書中的一段話所吸引,想從中探索有關習慣與複利效應之間的關聯。
明明心裡在意的事情卻說沒關係,明明情緒低落卻說「沒事,我很好」,慢慢的你就會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感受到底是什麼,我們很常因為自己的問題,生活中各種事情而分心,今天想和大家介紹《與自己對齊》這本書。
所謂的泰然自若,看似簡簡單單,卻是從「加法」過渡到「減法」的人生哲學。透過思考「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來看清自己真正需要、讓自己感到舒服以及最適合自己的東西。
一心「向外」尋求安全感,只會讓生活更糟,真正的安定與安心,是來自對自我的認識與相處,兩性關係中的安全感,不是對方對足了你所有的要求就會產生,它是建立在你是否有足夠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
人生總是在衝擊中,才讓人深刻體會很多事情並非理所當然,也因為衝擊帶來的痛苦,為生命導引出轉機,我們都在為自己的人生,從不同的碎片,拼湊出人生完整的地圖與完整的自我。
今天想和你分享一本書《情緒過勞的我,有些話想對自己說》,作者因為過勞在課堂上倒下來,於是她開始與研究閱讀治療的心理學家進行諮詢,將一直以來隱藏在內心的負面情緒攤開來。
「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就會愛世界,就會愛生命。」這便是愛的極致表現,作者更進一步說愛其實是人格培養,愛的能力不需外求,愛是人身上的主動力量。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書,作者原本是一位好好先生,卻因為當好人引發一連串的人際問題,甚至罹患恐慌症、憂鬱症等心理疾病,再學習溝通後,才發現最該和解的人是自己。